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今夕天津

话说天津卫 | 老天津卫“脚行”的辛酸往事

时间:2022-04-12 23:33:24  来源:  作者:

2017-08-05

转自天津新闻广播 天天电台道

多年前有部老电影《六号门》,讲述的是一个以新中国成立前夕天津搬运码头为背景的故事,影片中被称为“脚行”的搬运工受尽欺凌,挣扎在死亡线上。虽是艺术作品,但也是对旧时天津搬运业的一个生动写照。

过去,天津人把搬运工统称为脚行。脚行一直为封建把头(把持一个行业的头目)所垄断,这种脚行把持制度在天津存在了200多年。实际上,脚行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,广义的脚行是指所有的搬运工人,而狭义的脚行则是指脚行的把头及坐落的地点。

早在隋、唐、宋、元时期,因运河贯穿南北,天津为必经之地,运粮运货,官差出入都需轿夫、脚夫扛抬搬运,于是便逐渐出现了专事搬运的脚夫,这就是天津搬运业的起源。

明代以后,天津因交通方便、邻近京师,又是盐的出产地,所以很快发展为华北漕运、海运、盐运的中心。北门外和招商局码头一带的轿夫、脚夫增多,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搬运队伍。直至清初,天津的搬运业多是自由结合,与商家协商搬运费用,其劳动收入全部归个人所有,没有形成把持和垄断的局面。

后来,随着搬运业务的增多,官方设立了“四口脚行”,以旧天津城的四个城门划定范围,东门一带为东口,西门一带为西口,南门一带为南口,北门一带为北口。各口必须在规定的区域内揽活。随着脚行的日渐发展,官府又把“四口”变成了征税单位,从此脚行开始向官府交纳“津贴”。

随着社会的发展,在运河两岸及商业繁华地区又出现了私人把持的脚行,但这些脚行必须向“四口脚行”交纳津贴,否则不能开业。“四口脚行”后来也转包给私人经营,这种大把头勾结官府把持的“官脚行”的现象,一直延续到上世纪30年代。

从现存的影像资料里可以看出,那时的搬运工都是肩扛车拉,俗话说就是“扛大个儿”的。那时,百姓中流传着一句顺口溜:脚行脚行,人拉肩扛,扁担炖肉,一筐连一筐。

天津的脚行有着复杂的组织体系和特色,据文史研究者李长平介绍,脚行按其控制的范围有大小之分。大脚行在“总头”之下,还设有“小头”“把店”“抱把”“车把”“先生”“站街”等各级头目,小脚行则分为“大头”“小头”“先生”“站街”四种。

其中,“总头”和“大头”是总头领,“小头”是直接管理工人的,“车把”是替脚行管车或雇车的,“小把”是负责雇人的,“先生”是负责记账的,“站街”是负责监视工人及界内商民,不准“私自”搬运。

“把店”是大脚行的支店,总脚行则称为“本屋”。“把店”可以直接揽活,但必须把收入的一半上交给“本屋”。“抱把”则是从“把店”拿活儿,克扣一部分后,再雇佣散工、散车做活儿。

脚行的头目每日凭“签”分钱。“签”就是脚行头子的股份及特权凭证,每个脚行“签”的多少不一,“签”可以转押也可以出卖,但只能在脚行头目内部流转。“签”分两种,一种是“绝户签”,只准本人享受,本人死去即行终止,另一种是“子孙签”,可以代代世袭,永远把持。

脚行内部分派活儿的方法很简单,最初是由脚行头子“喝个”,即喊到谁的名字,谁就有活干。后来变成了“抽签”,每人一签,抽到谁,谁就有活干。也有的脚行实行“轮牌子”,按次序轮流干活儿。

根据周利成的记述,脚行内还有一个重要角色——“袍衣混混儿”。不同于其他混混儿,他们往往交游甚广、能说会道,遇到脚行里发生纠纷,他们便出头调解,往往能言中要害,排解得当。如果在调解中有一方坚持不让,他们就跪地磕头央求,或者装疯卖傻,倒地口吐白沫,装死吓人。对方怕闹出人命,只好接受调解。

调解成功后,事主双方以请吃、送礼等方式酬谢。他们有时还会设法花钱买个功名,可以带上个“白顶”,出入衙门,招摇过市。人们为了与其他混混儿有所区分,便称他们为“袍衣混混儿”。

1949年1月15日,天津解放,天津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正式成立,并立即接管了原国民党天津市政府公用局运输事务所,改名为“天津市人民政府公用局运输事务所”,开始统一管理市内搬运和运输市场。1950年,天津市公安局逮捕了大脚行头子,天津的搬运业从此才走向了新生。

关于天津卫的脚行,还有哪些故事和历史?赶紧猛戳下方语音栏!听毕连刚先生给您讲讲!

更多内容请听天津新闻广播(FM97.2 AM909)

《话说天津卫》节目,周一到周日20:00-21:00播出,欢迎收听。

如果想参与节目,请拨打电话022-23602211

本文创编 | 刘哲

新媒体编辑 | 吴昱滨
来顶一下
返回首页
返回首页
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
用户名: 密码:
验证码: 匿名发表
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